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和词语被用来形容人生的各个阶段,其中“桑榆之年”是一个常见的表达,用来指代人的晚年。由于古代人的年龄大多不是用数字来表示的,而是用一些称谓代替,例如桑榆之年就是其中的一个,那么,桑榆之年是多少岁,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龄?
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龄
“桑榆之年”是指全部五十岁之上年纪的老年人,包含六十岁的年纪、七十岁的年纪、八十岁的年纪。“桑榆之年”的意思是照在桑树、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,形容人已到暮年。而往往将全部老人都称作桑榆之时,那是由于桑树和榆树全是种在西边的,因此落日的情况下落日视线会照在桑树和榆树上,桑榆代指日落时分。
“桑榆之年”通常指的是 50 岁以上的年龄段。该词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日西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。”意思是夕阳西下,桑树和榆树的影子照在树的顶端,因此用桑榆来比喻日暮,也常用来比喻人的晚年。
桑榆之年的近反义词
近义词:迟暮之年、桑榆晚年。
反义词:豆蔻年华、花信年华、锦瑟华年、锦瑟年华、锦绣年华、弱冠之年。
桑榆之年的出处
桑榆之年的来历出处源于于《魏书·游明根传》。
全文是:“(明根对曰)臣桑榆之时,钟鸣漏尽,蒙皇上之泽,头领获全,待尽私庭,下奉先帝、皇上大恩,臣之愿也。”,汉语翻译回来便是,(游明根回应)我的年纪早已非常大了,这时年老力衰,受皇上的恩惠,得到善始善终,在家里渡过残年,接纳先帝和皇上的恩典,就是我所愿意的事儿。
“桑榆之年”的含义
“桑榆之年”指的不是某个特定的年龄,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晚年,尤其是指到了六十岁以上的年纪。这个说法强调的是一个人年纪已大,但精神和活力依然可以保持积极和有价值的状态。
在传统中国的文化中,老年人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力的贡献,还包括智慧的积累和对社会的影响力。桑树和榆树作为生长周期较长的树木,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的一生。当人到了“桑榆之年”,尽管年龄大了,但依然有“春风得意”的机会,或者通过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继续对社会和家庭产生影响。
因此,“桑榆之年”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年龄数字,它承载着对年长者生命阶段的尊重与积极的期待,是一种对晚年生活的美好寄托。
桑榆之年对应的年龄
在现代社会,“桑榆之年”通常被理解为老年阶段,大致对应的年龄范围一般是60岁及以上。其中,60岁是常见的退休年龄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“花甲之年”——即60年一个轮回的概念。
60岁:根据传统的说法,60岁通常是进入“桑榆之年”的标志性年龄。人到此年纪,虽然不再从事体力劳动,但仍然可以通过积累的经验和智慧,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。
70岁、80岁、90岁:随着年龄的增长,“桑榆之年”的年龄上限逐渐向后延伸。特别是在一些长寿地区,90岁、甚至更大的年纪也可以被视为桑榆之年,强调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活力,而不仅仅是身体年龄。
不同年龄阶段对应的称谓
50 岁:知命之年、半百
60 岁:耳顺之年、花甲之年
70 岁:古稀之年、杖国之年、从心之年
80 岁:杖朝之年
90 岁:鲐背之年
100 岁:期颐之年
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有许多特定的称谓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:
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
总角: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。
豆蔻:指女子十三四岁。
束发:指男子十五岁。
弱冠:指男子二十岁。
而立:指三十岁。
不惑:指四十岁。
知天命:指五十岁。
耳顺:指六十岁。
古稀:指七十岁。
杖朝之年:指八十岁。
耄耋:指八九十岁。
期颐:指百岁之人。
这些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尊重,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
关于年龄的称谓
汤饼之期:指婴儿出生三日。旧俗小儿出生三日,设筵招待亲友,称为“汤饼筵”。
初度:指小儿周岁。《离骚》中有“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”的诗句,后称生日为“初度”。
志学之年:指十五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的记载,后称十五岁为“志学之年”。
花信年华:指女子二十四岁。花信,开花时期,花期。
而立之年:指三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三十而立”的记载,后称三十岁为“而立之年”。
不惑之年:指四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四十而不惑”的记载,后称四十岁为“不惑之年”。
知命之年:指五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五十而知天命”的记载,后称五十岁为“知命之年”。
耳顺之年:指六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六十而耳顺”的记载,后称六十岁为“耳顺之年”。
从心之年:指七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记载,后称七十岁为“从心之年”。
朝枚之年:指八十岁。朝枚,原指周朝时老人的典故。
鲐背之年:指九十岁。鲐是一种鱼,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。
期颐之年:指百岁之人。期,期望;颐,赡养。意为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,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。
“桑榆之年”这一词汇,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,它既代表了人的晚年阶段,也蕴含着对年老之后继续发挥作用的积极期望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精神面貌,鼓励他们在“桑榆之年”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。年纪虽大,但“桑榆之年”依然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、充满智慧和意义的年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