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以说,易经孕育了整个中国古典哲学。《易经》成书前后经过了一千多年,从夏朝的《连山易》,商朝的归藏经,到了西周时期,人们在前人思想基础上,综合成现在我们看到的《易经》,也就是《周易》。其中的哲学精髓就是“阴阳五行、天人合一”世界观,直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几千年思维方式。
《易经》形成基本上与汉字形成同步。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。所谓“象”,这是周易里面讲的,是浓缩了的观念,以卦符卦名将天、地、人的变迁分类为“象”。而行,就是自然界,天地万物外人眼中状态,《易经》通过乾三横,坤六段这些符号,巧妙地把自然界与人脑中的思维以象形的方式符号化,使得中华文化,有了一个思维的轨迹和阐述的媒介和方式。
在《易经》中64卦是乾卦和坤卦开始。这为以后的中华文化发展定下了一个调子,乾为阳,上升为天,为世界之主。坤为阴,下降为地,为世界之辅,阴阳和则乾坤定,乾坤定则万象新。乾坤的世界观,决定了中华文化无神论的仪轨,乾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,以至于鬼神,都可以用占卜的方式窥见其中的所有,并以卜课的方式御用之。
一部易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。《周易》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空前的。先秦时期,《周易》首先被孔子发现并被列为六经之一;汉代,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,作为儒学经典的《周易》被奉为六经之首;
魏晋时期,《周易》被定为十三经之首,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领先地位;
唐朝时期,当佛经象潮水般涌进中国,是以《周易》为代表的经学起来与之抗衡,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占主体的地位;
宋元时期,《周易》被奉为理学的经典;
明清时期,《周易》所起的作用更大,《四库全书》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。
周易》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。
中华文化,肇始于《易》。
《周易》是我国哲学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巨著,是炎黄的智慧结晶,是中国文化的先祖。《易》为儒家之祖:儒家思想来源于《易》,儒学以《易》为德之准心,儒家无不潜心于《易》。《易传》即相传为孔子所作;《易》为道家之宗: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。《老子》的名言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,便是脱胎于《易经》之“生生之谓易;《易》为墨家之本:墨家消长盛衰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核心思想,以《易》之变易一脉相承;
《易》为中医之源:《周易》对中医的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有着深刻的影响,尤其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。《易传》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,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,由于成书时间相距不远,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充分汲取了《周易》的精华(亦包括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派),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,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,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国学的作用是什么?人的一生当中,至少要读五本国学经典著作,即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。少年和青年必读《论语》,中年必读《道德经》,老年必读《六祖坛经》,至于《易经》和《黄帝内经》则要一辈子读。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《论语》告诉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;《道德经》告诉你来到这个世上不要做什么;《六祖坛经》告诉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往哪里去。至于《易经》和《黄帝内经》,一则以知命,一则以养生。这样你的一生才是完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