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》作为中华文化的根,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。它对中国的道教、儒家、中医、文字、数术、哲学、民俗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在科举取士中,《易经》作为四书五经之首,更是必考教材,文人学士无不奉为宝典。很多大臣高官对《易经》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,甚至以此来作为决策时的依据;普通百姓也以研易、习易为荣、为乐,并指导自己的生活。《易经》的影响可谓深、远矣!
就拿最为常见的取名来说吧,古人大至帝王将相,小到黎民百姓,都很重视自己的名字,讲究名字的出处和意义。所以很多古人的名字直接源于易经。
比如:
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吕蒙正,其名就取自于蒙卦彖传: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”
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的骆宾王,字观光,他的名和字均取自于观卦六四爻。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
因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《茶经》而闻名于世的茶圣陆羽,字鸿渐,其名与字均取自周易渐卦的上九爻:“鸿渐与陆,其羽可用为仪,吉。”
近代的蒋委员长,蒋介石,字中正,其名、字更是直接取自豫卦的六二爻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”《象》曰:“不终日,贞吉,以中正也”。
历代帝王对名字的重视,还体现在他们对整个世系名字的关注,以及对自己朝代名称、年号的重视。不少皇帝的年号、朝代的国号也是源于易经的。
西晋司马炎取年号为“咸宁”,是根据《易经》的《乾、彖》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而来;
隋炀帝杨广取年号为“大业”,则源于《易经、系辞》“盛德大业至矣哉,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”;
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为“贞观”,开创了史上有名的“贞观之治”,“贞观”二字也取自《易经·系辞》“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”。
唐高宗李治取年号为“咸亨”,则取自《易经》的《坤·彖》:“含弘广大,晶物咸亨”。
元世祖忽必烈则直接将国号改为“元”,他是接受大臣的建议,取自《易经》中的“大哉乾元”。 寓意超越古今,永垂万世威严。
明朝的国号“明”字,取自《易经》中的“大明终始”,这意义就更绝了。
而且,《易经》的影响还跨出国门。同样以年号为例来说,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明治维新,奠定了日本国家民族走向富强的基点。
而“明治”这一年号,同样也取自于中国《易经》的《说卦》:“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响(向)明而治。”更为可笑的是,当时日本还流传着“不知《易》者,不能人阁”的组阁原则。
《易经》就这样,跨越了古今中外,指引着人们前行。